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金通新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冯喜良: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08   浏览:次   信息来源: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廊坊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生管理与就业创业工作研究分会、北京广慧金通教育集团承办的首届大学生就业促进大会于7 月 17 日在廊坊市国安第一城盛大召开。大会以 “ 发挥产教融合作用,搭建就业促进平台 ” 为主题,深入探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拓宽供需对接的渠道和策略,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来自教育部、省教育厅、政府领导、高校学者、企业代表等 800 余人共同参会, 12 名专家发表致辞及主题演讲。本期,我们将推 送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冯喜良在大会中的演讲。下周,将推出最后1 名代表的发言内容,请大家保持关注。

冯喜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组委会提供这样一个向大家学习交流的平台!刚才听了前面人社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也听了企业当中包括集团通过航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看到了我们四川人社,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调研然后给我们指出的一些具体措施的基础,我们也看到孟校长从高校整体的角度去谈。首先感谢大家!我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也学习了很多。

        我来自劳动经济学院,这个学院是咱们国家建立最早的劳动关系的学院,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就业等等,我是第一次参加高等教育学会的有关就业的会议,感触非常多,大家都采取了许许多多的措施来促进我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我们说研究过程当中,一直是跟人社部门就业,地方走得比较多,或者说联系在这方面看得比较多一些,今天我想从一个不同的视角,一个是从高校的角度我们如何看待就业,另外也想从整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放在全国的就业当中去看,全国的就业又跟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环境去看。那就是说虽然我们聚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话题,反过来说我们把这个事件放到整体当中去看待。

        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学习的基础上也有许多新的思考。首先第一个,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点,我们说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为什么我们前几年的时候,我们从教育的角度去看就业的时候,不是特别的主要,但是这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越来越突出,我们从教育部门,特别是从高校,各级都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那究竟就业是什么?第二个大学生就业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形势,究竟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个也想说,我看到今天咱们的大会请来了人社部门,我们说高校抓就业和人社部门抓就业究竟应该怎么配合?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我们高校或者说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必须是大家协作联动才能使我们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实现高质量充分的就业。因此从这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们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刚才各位也都谈到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障,我们在社会当中有了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工伤、医疗、养老这些,而这个就业,我们说其他保障是被动的,是社会的底线,但是就业是最主动的社会保障,只有有了就业这些人才能够有收入,才能够解决社会为他们提供的这些保障,没有工作的时候有失业保险,但如果单靠失业保险的话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所以前一段时间,前几年的时候,我们说就业不是国家的战略这样一个策略,但是就业越来越重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管理方面,无论是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包括发改委,包括人社部门,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也就是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我们社会保障最积极最根本的这样一个保障。

        另外一个大学生的就业现在国家非常重视,为什么重视大学生的就业?一个是我们大学生就业规模是比较大的,另外一个大家可以想一想,大学生辛辛苦苦读四年,包括研究生,如果读完以后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大家想学生怎么看待社会怎么看待他将来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大学生群体要求比较高,如果满足不了要求,潜在的问题就比较大。另外大学生是就业困难群体,刚才我听乔木主任也谈到了,习总书记讲的时候说在大学生就业当中有五类是应该帮扶的困难群体,但是在我们整个就业当中,大学生是一类就业困难群体,另外还包括农民工,包括退伍军人等等。那大家都觉得大学生经过学习,自己的能力、综合能力等等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什么成为困难群体呢?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我们面临的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另外一个我们说放到大环境当中去看的话,咱们说现在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我们的大学生,特别是从前年去年这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凸显,这一点跟我们大的经济发展形势、社会发展形势是分不开的。首先新时代共同富裕有这样一个要求,我们说共同富裕,无论哪一个阶层哪一个地区都要实现共同富裕,这就牵扯到是收入分配的角度,那收入分配首先是就业所带来的,这是我们的一个新的要求,另外一个高质量发展,其实我们原先对就业的要求是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但是后来变成了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充分的就业,把高质量放在前面的话那就是另外一个强调的工作重点。从这个角度我们说高质量就业也带来了我们整个,包括我刚才看到乔木主任调查的,在四川当中签的合同,应该是山东,52% 点多签的是劳动合同,那就是我们说的标准就业,剩下将近 40% 左右签的不是正式的,标准就业,那这个将来的发展空间是什么?怎么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另外一个,我们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是从国际形势来的,也带来了我们产业结构的变化,那产业结构变化最后带来的是就业变化,就是说这个就业它不单单是就业的一个问题,它跟经济发展、跟产业结构调整是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比较全球性的问题,那就是新技术的发展,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劳动过程越来越碎片化,有高技能的也有低技能的,这就是新就业形态带来的变化。但是反过来说这从新的角度去看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在生产劳动过程当中,我们原有的标准雇佣也在逐渐的灵活化,比如一个企业,一个劳动过程当中的管理,我们说一个企业人财物的管理,什么是核心业务?原先我们说人力资源管理,管人的,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它是由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来从事的,固定的人员,那财务管理是不是我们企业核心的业务?这些目前情况下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财务管理可以委托给专业的财务公司代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招聘、绩效考核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委托给专门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代管。也就是说我们以前的核心业务跟现在的核心业务发生变化了,那发生变化的话,原来的标准雇佣的职业也越来越灵活化了。这我们说新技术带来的全球性的发展。从这我们去看,究竟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去做?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带来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的是岗位的增减,最后影响到我们的就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其实在这我们可以看到,我刚才最新的一个数据,乔木主任看的是5 月份的,青年失业, 16-24 岁青年人的失业率, 5 月份创了历史新高, 20.8% ,刚刚我接到一个 6 月份的数据,是 21.3% ,那接下来青年人的失业,随着我们高校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 7 月份、 8 月份的数据,估计怎么样?大家认为还可能会再往上走。当然咱们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年人的失业率,这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青年人的失业率也是比较高的。从这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可以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粗略的计算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增加有所不同,但是一般在我们国家, GDP 增长一个百分点,最少能带来将近一百多万人的就业机会。这一点的话,我们说我们如何去看待就业?如果抛开了经济发展,抛开了大的经济环境的话,单单看高校毕业生这个就业,可能就有些局限性。这是第二个问题,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放到大的就业环境,放到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当中去看。

        第二个问题,我们看一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受疫等影响经济恢复不稳定,另外消费信心也不稳定,从这我们可以看到,需求收缩的压力仍然比较突出,6 月份 PMI 指数相关调查中,超过 61% 的企业反映需求不足,需求不足的话可以说访企拓岗是有一定效应的,但是整体的经济形势如果不发生变化,这块的话,可能我们的作用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在疫情的影响叠加情况下,我们说疫情虽然过去半年多了,但是企业滞后的生产现象,带来了劳动力需求的滞后,企业目前,特别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一个更加谨慎,然后稳岗压力在增加,企业的经营逐渐走到了叫最少用工模式,能少用工就少用工,能用机器代替就用机器代替,走到这样一个情况,如何扭转这样一个情况?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探讨和改变的现状。另外是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前一段时间我们发布了国家的统计数据,我们说 2022 年底,居民存款增量达到了 17.84 万亿,基本上创了 20 年来的新高。那是为什么呢?我们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的存款大大增加了,这其实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消费信心还不足,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情况。当然我们也看到我们的旅游业、餐饮业,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大程度的复苏,但是整体的生产还没有完全稳定。这是大的环境。另外一个,也是带给整个就业,带给整个大学生的就业。另外一个大学生就业总量的压力,去年应该是 1058 万,今年预计达到 1158 万,增加了 100 万,但是在人社部门工作的,我们每年解决新增就业是 1200 万,几乎大学毕业生就整个全占了新增就业的总量。所以说从这我们去看的话,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我们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的最最主体,占到 90% 多。这是总量也带来这样一个压力。另外一个,大学毕业生相对比较集中, 5 月、 6 月整个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当中,包括 7 月、 8 月,这个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带来这些统计数据等等也是一些问题。

        第三就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什么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就业难跟招工难同时存在,而且同时并行存在,乔木主任的调研也反映了这一点。按照总量角度去看的话,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数量还是不够,跟其他国家相比起来,但是我们现在好多中间的这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也找不到人,那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那么这个结构性的矛盾,为什么会造成结构性矛盾呢?其实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研究,在西方也出现了,劳动力就业的极化现象,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劳动力极化,一个是技术性极化,高技术的跟低技术的,这个就业形势会好,在欧美16 个国家调查的结果就出现了这种现象,高技术的就业率比较高,低技术的就业率也比较高,就是中间这部分就业率下降了,这个现象在咱们国家也已经出现端倪了。那我们说了一个是技术性的极化现象,另外还有一个是空间的极化,比如我们的产业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基本上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基本上集中在头部区域,农村较少,这是出现空间的极化。这也是带来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咱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我们有一个分类精细化管理的思路,整体的大学生一千多万,但是反过来说了,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专业,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如果笼统的说大学生应该怎么办很难说清楚,那应该分类精细化管理,职业院校主要是以就业为主,中间的本科院校究竟应该怎么办?我对乔主任,他们四川的调研,那个报道非常感兴趣,他当中也谈到了,比如在四川省300 多个本科专业当中,大概有将近 40% 是黄色、红色的警戒线,那这样究竟我们这个专业怎么去做?这也是我觉得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

        我们说了,我们的高校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究竟目标是什么?是以就业为核心来评价专业设置呢?还是要找到一个平衡?这也是提供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考。那么在劳动经济学院,我们也在讨论这样的一些问题,就业不好的专业,我们说砍掉这个专业分分钟,但是如果说就业不好的专业砍掉以后,接下来社会需求有些增加了,那时候我们再恢复这个专业的话那不是分分钟了,老师散了,专业继承没有了,再恢复就难了。所以有时候专业的就业是阶段性的,去年我们学校报考研究生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原来首经贸是一个经管专业,经济专业、会计专业是最火的,40 、 50 个取一个,但是去年和前年下降到 30% 左右,报考的人数下降到 30% 左右,大家想想是为什么?新技术的发展,包括金融包括银行门店,越来越多的没有门店的经理了,这些能够技术标准化代替的职业逐渐逐渐的发生变化,所以要这样去看的话,我们说就业怎么阶段性去看它,既要看到长期高校专业的设置,又要看到短期的发展。这是专业人才的技术与生产需求不匹配,这是我们说专业设置究竟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清楚,就是觉得我们高等院校的教育,从多方面掌握好这个平衡,既不能不考虑就业,但是又不能完全从就业角度看这个问题。比如说分层次的,像北大清华,哪怕考古专业只有一个人两个人,也应该保证,比如说专业院校,如果教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那应该考虑,所以精细化、专业化的思考。

        另外一个多方协作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我们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而且还要大学生本人多方面协作,才能够去解决这个问题。刚才第一位讲的山东省人才服务中心的,我觉得他们好几个,从政府、行业、企业跟学校,那大学生本身也应该加进去。如果我们做得多这是应该的,但是大学生要不改变自己的意识想法的话,那就是被动的让学生怎么做,只有激发了学生愿意怎么做,这个事才能做得更好。在这个当中不同的视角,从政府和企业角度看的话,首先是推动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岗稳岗,经济发展了岗位就增加了,现在政府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事业单位扩招,包括研究生扩招,包括国有企业增加招工计划,能早招的早招,能多招多招,这个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把这个作用延续下去,还在于政府增加经济发展,增加产业。另外从企业稳岗角度,也是有一做法,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有不同的做法,欧美企业是用的外部劳动力市场,需要就从外面请一个,如果不需要就全部开掉。但是有些日资、韩资等等,包括一些台湾地区的企业,用的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管理者是一层一层培养起来的,那也曾经出现过,有的企业说我稳岗,我可以最近三年不涨工资,福利减一减,但是不裁员,如果三年不涨工资,一年涨3% 的话,三年就是 10% ,那三年这个岗位就多 10% 。所以在这个稳岗过程中,企业从这个角度,一个是多招人,一个是把现有的岗位通过措施稳下来。这时企业政府应该从经济大盘角度开套就业渠道,增加大学生的就业。

        第二个,政府最大的就是提供公共服务,对就业的公共服务,包括职业介绍,对青年人,对大学生适合的职业介绍。我们看到山东省人才服务中心全面做了这样的工作。另外就业创业资金的支持,也包括税收的支持,包括场地的支持,也包括对他培训技能的支持,这都是政府应该从这个角度做好就业以及就业之后的公共服务。另外一个统筹协调各方,这个政府使我们各方政策能够对接起来。今天我非常欣喜的看到,一个从人社部包括人才服务中心这个角度,咱们承包大会上来,大家交流,其实这一点,咱们教育部门来做就业,一个缺少钱,一个可能缺少政策,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做好大学生就业的话,跟这些部门,包括企业,包括政府其他的,联合起来,怎么协调起来,最后形成一个对就业的促进。所以说以前我们是分条块进行管理,接下来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大家协同作战。那这个协同作战由谁牵头呢?我就看到山东省是由省政府牵头,然后各个部门来协调进行。所以这也是政府需要关注的一个事情。

        最后把企业,把各个政策部门,把政策用足了,现在人社部门也在做了,我们的就业政策,这些资金要提前,提前到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当中,这样的话我觉得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就又有了更多更雄厚的资金政策的支持。另外一个从高校的视角的话,可能在座大部分是从高校来的,还有企业的朋友,高校怎么做?高校我们知道我们能做哪些,我们的优势在哪,我们不可能全包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高校一个是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分类进行,孟校长也谈到从学校角度一把手工程,要求院长书记、校长书记都去企业,访企业拓展岗位,这一点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效果怎么持久下去,形成长期的机制,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也就是说以市场为导向,但是这我感觉我们要掌握一个平衡,以市场为导向是必须的,但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那可能对高校的办学会产生一些长远发展的影响。另外一个是培养模式,我们说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包括对他职业生涯的培养,也包括实践过程当中的培养。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学院做人力资源管理的,单独设了一门课,请外面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来给学生们授课,8 、 9 位,最后又成了什么呢?这些老总来了都是讲人力资源管理,而不是在实践当中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所以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学分,这个学分就完全交给企业运作,带着学生到企业去,或者他给学生面试,学生应该怎么面试,怎么写简历,所以这是培养模式,在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当中。另外一个是高校积极的协作,包括积极的利用相关部门的就业政策,包括跟企业的协作,其实高校这块也能起到联络的作用,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也就是说把政策用足了来解决我们高校所承担的大学生就业的一些职责。另外一个就是在我们高校也应该是有些系统性的研究,系统性的研究监测,比如我这个高校,我这些专业,在这些过程当中,特别是学生的就业需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不是符合社会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符合,提前给学生进行一些教育或者是引导,如果符合应该怎么去做。这一点又谈到乔主任的调研,只有调研以后摸清现实情况,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我觉得高校最近几年对学生就业这块越来越重视,社会的重视加上问题的突出,越来越重视,但是感觉在高校当中还需要继续加强,特别是在学院当中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来负责就业,孟校长刚才讲得好,其实应该是全员关注就业。这是高校的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通过定量的研究来发现我们的问题,把被动的工作变成主动的引导、主动的指导。

        另外一个,其实大学生的观念也需要改变,引导大学毕业生动态优化就业预期。当然其实我们说,刚才也谈到是求稳或者是求集中,这是疫情以后出现的情况,一线二线大城市集中就业压力比较大,大家都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帮助学生改变调整就业观念,拓宽择业的半径和范围,减少毕业生在大城市消极就业的现象,引导毕业生去基层去农村,去需要的三、四线城市。当然引导是一方面,市场的约束也是一方面,大学生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就不了业,找不到理想工作,觉得在这里幸福指数降低的情况下就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三、四线城市,发达国家是靠市场机制调节的,但是我们国家对大学生的关爱,无论从政府还是高校还是企业我们对大学生都有直接的关爱和支持,首届大学生就业促进会对大学生也传递了很重要的信心,无论从国家从社会从学校从企业,大家都很关心大学生的就业,他们也感觉到温暖。这是拓宽就业范围,多元就业。

        第二是积极挑战新兴职业,数字化人才。接下来二十、三十年,我们说数字化是大趋势,无论哪个行业,无论大型企业小型企业,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会沿着数字化的方向去发展,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不是适合这样的趋势?数字化带来一些新的职业,比如网上的律师、网上的写手,这些也是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补充途径。另外一个在大学生就业过程当中,觉得创新精神,大学生去创业,可能成功率不是特别高,因为社会资源、资金资源等等都不是特别高,创业是一方面,但是创业的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我们说创新创业精神是人人都可以有,时时都可以有,事事都可以有,如果大学生有这样的精神的话,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己干都会有一片自己的天地。所以要给大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关注就业。

        后面是我们做的一些课题,一个是2001 年的时候做的北京地区慢就业的调研,大学生为什么慢就业,他们的想法是什么?占多大比例,多时做出来其中一部分是考验,感觉真正自己想就业而没有就业的人还不是很多,大概是 14% 左右。 2021 年咱们中心又委托了一个大学生灵活就业的调研,对北京市 16 、 17 所大学三万多人,全国各个省市一万多人,总共四万多人做了调研以后,就感觉到在这个当中,大学生的灵活就业,从 2016 年到 2020 年保持在 11% 左右,将近有一百万的大学生是灵活就业,不是标准的签劳动合同的就业方式,或者是自己干,或者不是全日制的。在这当中,专科生的比例高于本科生,这个是意料之中的,但是专科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将近有三分之一,自己所学的专业跟他从事的工作是不匹配的,而且是从事灵活就业的。那究竟应该怎么修改我们的培养模式?另外一个灵活就业的这些学生当中,他们对灵活就业的满意度调查的时候,还是比较高, 90% 多都认为他自己选择的就业还是比较满意的,而且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得到了家人亲属的支持,而且一开始他就有这样的不走传统就业路线的想法,我走灵活就业,我自己干的想法。所以这 10% 左右的人,我们说基于他的专长,基于他的兴趣选择的,那就是说积极主动的,不是被动的灵活就业,也可能是我们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过程当中一个补充的途径。这一点在我们对学生的就业引导或者指导过程当中,也对他们有一些参考。

        这是我的主要的一些思考研究,再次感谢组委会,再次感谢大家!确确实实对今后的就业问题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如何通过平衡,精细化的问类管理来实现,促进我们大学生的就业。谢谢!

 

分享到: